大家好,我是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的教授,阮加。
2023年9月我在《第一财经一财号》发表一篇短文谈“房地产的结构性短缺与结构性过剩并存”问题,引起共鸣,登上热搜第一,被40多家媒体转载,超1.5亿的阅读量。
今天我们继续来聊聊房地产。
国家统计局2023年11月16日公布,中国70个大中城市10月新房价创八年来最大跌幅。2023年12月1日《百城价格指数报告》,百城二手房均价已连续19个月环比下跌,同比跌幅扩大至3.21%。此外,截至2023年8月14日,在百强房企中已经发生资不抵债、流动性困难的有42家。
面对房地产行业的困难,人民银行、金融监管总局、证监会在2023年11月17日联合召开金融机构座谈会,重申要“一视同仁”满足不同所有制房地产企业合理融资需求,对正常经营的房企“不惜贷、不抽贷、不断贷”。
今天想聊的第一个问题:房价,越低越好吗?
这个问题没有标准答案,只说几个事实。
事实1,房价稳中有升的地方多经济繁荣,房价持续下降的地方暂时差强人意。
国内外都一样。
如中国。经济发达地区也是过去三十年房价上升最多的地方,而房价最便宜的地方是经济相对落后的地方。房价很低的地方就业机会也很少,多是人口流出地,而且人口多流向房价高的经济发达地区。
一线城市人均收入较高,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举足轻重,也是中国房价最高的地方。
在经济落后的地方,有很多遗弃村落,那里旧房子的价格几乎为0。
如美国,在平均房价上,旧金山是底特律的14倍。旧金山是高科技企业的重镇有谷歌、苹果、Facebook,英特尔,甲骨文等等,底特律则是日渐衰落的城市。
再如日本。1990年后东京房价下跌伴随着“日本失去的30年”,反之,日本经济、金融好转的时候房价也是稳步上升的。
那段时期,日本需求萎缩,物价低迷,房价、股价下降。
1990年日本经济总量是中国的7.9倍,而33年后的今天,日本经济总量不到中国四分之一。
事实2,买房,不可能是因为预期房价下降。普通老百姓之所以买房大多是因为预期房价上升,否则,租房同样可以解决居住问题。
大家一定还记得前几年房价快速上升期间很多楼盘开盘需要排队、抽签购买,而今天的房价下跌期间一些房子无人问津。
对于房价,大多数人是言不由衷的。买房前,很多人“希望房价下降”,但是,买房后,这些曾经“希望房价下降”的人则变成“希望房价上升”,即,希望自己的房子价格上升。
普通大众不会希望自己的房子价格下跌。
事实3,“认房不认贷”并没有取得如意的效果,原因同样在于对房价的预期上,而且,三季度末中国房地产贷款余额出现有记录以来的同比下降。
如果预期房价下跌,谁还愿意买房?谁还敢贷款买房?
相反,如果坚定预期房价上升,谁不愿意买房?谁不敢贷款买房?
事实4,人民银行《2019年中国城镇居民家庭资产负债情况调查》表明,中国户均住房资产187万元,占总资产比重为59%。如果房价大幅下跌,普通老百姓的财产损失最大,例如,城镇房价平均下降10%相当于每个家庭的资产减少18.7万元。
公众消费与投资主要取决于他们的资产总量,次要取决于当期收入。资产下降,当然会抑制消费、抑制投资。
1990年到2020年 “日本失去的30年”,就是“房价下降、股价下降导致消费不振、投资不振”的实例。
事实5,贷款买房后“资不抵债”,不是因为“债”增多了,而是因为“资”减少了,是因为房价下降后资产减值导致的。
比如,首付100万贷款900万买一套1000万的房子后,房价从1000万下降到800万,买房人的自有资产首付100万亏损殆尽,还资不抵债100万元,在这里,“债”没有增加,资不抵债,是因为“资”减少了。
中国执行信息公开网截至2023年12月3日的数据显示,中国失信被执行者达854万人,比2020年初的570万人增加近50%。房价、股价等资产价格下降,是很多人、很多企业包括房企资不抵债的主要原因。
事实6,A股市值超过40%与房地产直接或间接相关,例如,我国商业银行目前的房地产贷款余额超过50万亿,房产成交量与家电销售直接相关,等等。
从历史维度看,当房价、股价同时持续下降时,暂未有经济能够保持繁荣的先例。
所以今天想谈的第二点是经济繁荣与房地产繁荣相辅相成
我们每天都要住房子。
对于大多数家庭来说,房子是家里最大的一笔资产。
无论是经济发达国家还是经济落后国家,房地产都是支柱产业。中国也不例外。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房地产的繁荣让国人的居住条件大幅度改善。在当前,促进经济繁荣与房地产繁荣建议采取如下措施。
措施1,帮助房企“保交楼”,防止出现烂尾楼,是政策底线,是当前最大的百姓民生。
防止出现烂尾楼的主要目的不是救房地产企业,是为了防止众多的买房者出现惨重损失:花掉几代人的积蓄,贷了很多款,但没得到房子;也是为了防止大规模出现银行的烂账、坏账,防止房地产市场风险外溢成为经济风险、金融风险。
措施2,无论大城市、小城市还是农村,同时放开限购,不限买也不限卖,自由交易。
这也是市场经济的基本要求。
经济城市、文化中心、候鸟旅游城市、休闲养老地、人口大量外迁的乡村,每个地方的情况都不同,不建议全国执行一个统一的房地产政策。自由交易才可以有效提升全国住房的使用效率。
鼓励住在城市中心的退休人员卖掉自己的房子去城乡结合部、小城市、乡村养老,增加了城市中心的住房供给,也抑制了城市中心的房价过快上涨。
措施3,增加高房价城市的住房供给,抑制房价过快上涨。
增加高房价城市的住房供给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包括土地供应、新住房建设、旧城改造,等等。只有综合施策,才能有效增加高房价城市的住房供给,缓解高房价城市居民的买房压力。
措施4,维护整体房价稳中有升的预期,激发购房欲望。
央行行长潘功胜在2023年11月28日引述标准普尔的报告称:“中国房地产价格已接近见底。”
提示房价见底也是建立房价将上升或不再下降的预期,这个预期如果被公众接受,也能激发购房欲望。
措施5,正常情况下,货币政策是经济繁荣与萧条的主要控制变量。
稳健的货币政策,要对最新宏观经济状况采取迅速、明确、肯定的应对措施。
对于今天的经济形势来说,降息,降低资金成本是重要的货币政策选项。
目前中国的人均GDP不到美国的五分之一,中国还有20年以上年均经济增长8%以上的潜力。
过去的一年里,人民币降息0.2%左右,相对于经济形势来说这个降息步伐太小。
2023年12月9日公布的2023年11月最新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环比双双下降0.5%,同比创下三年来最大降幅。
对于今天的经济形势来说,降息,降低资金成本,是迫切的货币政策选项。如果没有出现+3.5%以上的通货膨胀,人民币需要以坚定的步伐大幅度降息。
降息,同时会促进消费和投资,不仅会降低购房者的资金成本,更有利于整个实体经济,有利于全社会的劳动就业。
房价是复杂的经济问题,也是复杂的社会问题。长期在维护收入增长、资产增长、消费繁荣的均衡方面,是宏观经济管理部门重中之重的工作。
让思想自由飞翔,我在一财号等你。
此为第一财经一财号2023“年度财经思想者”盛典上财经思想者演说原稿。
(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
网友看法
1、网友终转:不好,房价太低不利于奋斗[狗头]
2、网友海阔天空212918838:其实房价不是越低越好,只是中国这几年的房价涨的有点离谱,远远超出了百姓的消费能力,现在房价是降了一些,但远远没有回归房子的实际价值,所以房价该落就落,没必要大惊小怪,非得以高房价来提升经济的繁荣不正常,那些收了钱的专家总是从资本的立场去分析房价,没有从百姓的角度去理解,解决不了当前提振经济的问题。
3、网友做咖啡的摄影师MY:房价挤压了所有人的消费能力……怎么刺激消费?而且一套房自住的人并不关心涨还是掉
4、网友瞎说p大实话:三四线城市用三四千的月薪起来支撑七八千的房价?不要老拿美国,日本说事,很简单的事,最低时薪是多少?同样时薪的购买力怎么样。要走的路还远,老百姓的幸福感不是光GDP总量多少带来的,一味的追求,到后面只有崩塌,现代化建设后的人民也越来越清醒。
5、网友猫脸大人一:房子本来就不应该要钱,应该免费发给大家
6、网友玥辰BB:汤臣一品会跌到多少拭目以待
7、网友苏折清:当然是越高越好啦,14亿一平米最好啦,13.9亿人都住在一平米,剩下的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都归哪0.1亿人住吧
8、网友Lyf100:房价越高,居民越幸福吗?
9、网友直率湖泊is:经济好的地方确实房价就高,鹤岗的房价才几万就能买一套,可有又多少人会跑到那去买几套呢。
10、网友剧本64453335:房价和平均工资挂钩是比较合理的
11、网友清闲的奶茶SL:房价低对老百姓好,对少数人不好,
12、网友优雅葡萄jg:好不好以后每个人都会自知[捂脸]
13、网友_22678604:因果不要搞反,是因为城市蓬勃发展,经济好,房价高才能被人接受,而不是相反。
14、网友用户8788855997228:老拿美国和日本比,人家是发达国家好不?
15、网友分秒必争船帆l0s:但凡急促上升的房价都是泡沫
16、网友Jiangdongpasserby:房价大跌,断供就多了,断供多了,银行资金收缩,企业贷不到款,倒闭的多了,倒闭的多,失业就多了,失业多了,断供就更多,换句话说,房价真大跌,该买不起的还是买不起,该抢不到还是抢不到,都说房价大跌再买,大跌了,轮到你了不[大笑],又会抢,一抢就会涨价[大笑]
17、网友好战的蜗牛:越高越好行了吧,行了吧!
18、网友小人物也有梦想6:房子用来住,肯定越便宜越好
19、网友mins流逝:是不是地方多经济繁荣才会房价稳中有升的,地方暂时差强人意才会房价持续下降的
20、网友你好我好大家好:房价越便宜越没人买,这句话我早两年就说了,现在广州二手房跌了差不多一半更加没人看了,买涨不买跌这是铁律。
版权声明:本文来源于互联网,不代表本站立场与观点,滴大大点评网无任何盈利行为和商业用途,如有错误或侵犯利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