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荣生
2023年,在房地产供求关系发生重大变化的新环境下,党中央、国务院明确要加快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目前,我国房地产消费不断升级,人民对住房的需求和品质的要求日益提高,为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改善性住房需求,只有加快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才能真正助力房地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01
我国房地产发展存在的问题剖析
长期以来,我国房地产业呈现粗放式发展,与房地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要求相比,我国房地产业还存在以下问题。
我国房地产业企稳回升的基础不牢。2023年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及金额同比分别下降8.5%、6.5%,新房成交呈现“前高中低后稳”趋势。2023年土地成交面积及金额分别下降21%、17%,总体而言,土地市场调整程度比房地产市场调整程度更大。总之,从上述重要指标来看,2023年全国房地产业已经开始筑底企稳,但基础还不牢固,回升态势还不明显。
我国房地产市场仍然存在供需错配。从整体看,2023年末我国户均住房套数已经达到1.1套,但北上广深等人口净流入的大城市需求供给不足;二三线部分城市又供应过量,空置率居高不下。供给结构方面,据测算,2021-2035年,我国由家庭小型化趋势产生的住房需求约1600万套,而目前住房市场中低价位、中小户型住房比例偏低,不能满足居民小户型住房需求。
新市民、青年人住房需求仍面临困难。近两年来,全国各地共已建设保障性租赁住房508万套(间),可解决近1500万新市民、青年人的住房困难。但相较于投建数量,仍然无法满足新市民、青年人住房需求。2023年,我国大学毕业生1158万人,归国留学生超过100万人,再加上其他新就业人员,保租房的数量远远不能满足新市民、青年人住房需求。
住房交易的信息透明度、效率不高。对于住房交易,购房者决策高度依赖信息真实性、可靠性。从整体看,我国房地产业信息披露还存在可供房源提供不及时、交易价格不准确等状况,政务数据打通方面还存在卡点、难点,找房、看房、签约、装修、贷款、过户、入住各环节不畅,大大降低了房产交易的效率。
图片来源/摄图网授权
02
构建我国房地产发展新模式的建议
在我国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已发生显著变化的条件下,应以进促稳、先立后破,形成发展新模式,实现高质量发展。
科学制定房地产发展的长期规划,增强发展信心。我国房地产业要实行发展新模式和高质量发展,必须依靠党和政府制定长远的房地产政策,以增强发展房地产业的信心。因此,建议党中央、国务院制定未来十年的房地产发展的长期规划,并辅之以金融支持、税收优惠、土地合理配置等配套政策,促进房地产业高质量发展。
提高住房供给的品质和科技水平,满足人民需要。现行房地产市场,已解决了“有没有”的问题,现在需要解决“好不好”的问题。因此,建议主管房地产的政府部门应采取措施:一是引导企业调整住房供应结构,增加中低价位、中小户型住房供应量,满足大多数家庭住房需求。二是鼓励在需求旺盛的核心区和近郊区提高住房的品质,以优质产品满足中高端改善性住房需求。三是提高住房产品的科技水平,新建住房应做到绿色、低碳、智能、安全,引导业主通过装修改造提升住房科技水平。
大力扶持专业租赁企业发展壮大,实行租购并举。“租购并举”是当前和未来我国新市民、青年人解决住房难的主要方式。因此,建议政府相关部门应采取相关措施。一是鼓励专业租赁企业参与保租房建设及运营,可以通过联合运营、委托运营、包租运营和投资改造等方式投入保租房市场建设,增加租房市场供给;二是实施在落户、子女教育、医疗卫生等公共配套服务上租购同权,营造良好的租住环境;三是加大对专业租赁企业的金融、财税政策支持力度,拓宽融资渠道,推动住房租赁REITs的发行。
加快推动房地产服务数字化转型,提高服务水平。一是打造全方位、综合性居住在线服务平台,整合房产交易、装修、租赁、维修、社区生活等全流程服务,提供全方位居住服务体系;二是加强房地产市场监管,推动网签数据及时公开,提高房产交易服务的透明度;三是推动住房公共服务数字化,通过政务数据公开,将政务系统延伸至房地产企业、中介和房主,探索高效、融合的服务模式。
严格控制房地产行业过度金融化,守住风险底线。主管房地产企业的政府部门应建立以城市为单位、以项目为主体的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严格控制房地产企业过度金融化,守住风险底线,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守住房地产行业风险底线,应严格压实房地产企业主体责任,强化城市属地责任。
(作者系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国家会计学院原院长)
总 监 制丨王 辉 车海刚
监 制丨李丕光 王彧 刘卫民
主 编丨毛晶慧 编 辑丨谷 云
版权声明:本文来源于互联网,不代表本站立场与观点,滴大大点评网无任何盈利行为和商业用途,如有错误或侵犯利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