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2日,第78届联合国大会协商一致通过决议,将春节(农历新年)确定为联合国假日。在钻研和传承剪纸艺术的同时,中国年俗文化研究资深专家陈竟曾最早发出“国家应当尽快启动春节申遗工程”的呼吁。他对记者表示,听到春节(农历新年)确定为联合国假日,这个消息听来令人振奋和欣慰。
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团临时代办戴兵大使在联大决议通过后表示,春节作为中国传统民俗节日,不仅是阖家团圆、辞旧迎新的日子,传承着和平、和睦、和谐等中华文明理念,也承载着家庭和睦、社会包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等全人类共同价值。许多国家和地区把春节作为法定节假日,全球约五分之一的人口以不同形式庆祝春节。
戴兵大使指出,中国推动春节成为联合国假日,是践行全球文明倡议、倡导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的务实行动。春节正式成为联合国假日,充分展现了中华文明的传播力影响力,将有力促进世界不同文明的交流互鉴,积极体现联合国倡导的多元、包容文化价值理念。联大决议将春节确定为联合国假日,得到了联合国会员国和联合国秘书处工作人员的热烈欢迎和踊跃支持。
在钻研和传承剪纸艺术的同时,中国年俗文化研究资深专家陈竟曾发出“国家应当尽快启动春节申遗工程”的呼吁。他对记者表示,听到春节(农历新年)确定为联合国假日,这个消息听来令人振奋。目前春节申遗还在继续,中国文化和旅游部副部长卢映川14日表示,文旅部积极推进北京中轴线和春节申遗。
今年,学界不断发出呼声,春节是全球华人最大的节日,春节是中国传统文化最典型的符号,如果我们错失了这笔‘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很多人心理上就难以接受。韩国抢先申报端午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认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我们再也不能丢了春节。
对于春节在华人社会乃至人类非遗领域的意义,著名作家、文化学者冯骥才曾撰文《春节是中华民族最大的非遗》认为:抢救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要救山村乡野里那些有失传危险的古老艺术,也要救人们不经意中可能丢失的“年味”。因为,无论是文化价值还是精神内涵,春节都是中华民族最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还曾发起《中国年文化保护红皮书》,借此呼吁:保护中国年,不能再等了!关于将“申报春节为非遗”的呼声近年来在全国两会上也多次出现。
南大民俗专家陈竟说,2007年,我们在《中国旅游地理》杂志第一期编辑了“中国年俗文化”专刊,并提出了“尽快启动春节申遗工程”的呼吁。我们的呼声和行动,得到了广大民众的理解和响应,也有少数人不同意我们的观点和做法。当时关于“春节申遗”的争论相当热火,我认为是一种好现象,说明大家非常关注我们的春节年俗文化。
从2004年开始,陈竟就针对春节文化展开一系列调查,调查的结果令他忧心忡忡。许多年轻人不知春节文化有些什么,有的甚至漠不关心。他们不知道喝腊八粥的习俗,不知道腊月二十三送灶的风俗……对他们来说,春节就是放假,有压岁钱,可以自由自在地玩。陈竟认为,这一切让人感到对春节文化、对年俗的保护已经迫在眉睫。春节是一个立体的、综合的全民性节日,比其他节日更能反映中国人的衣食住行用乐,但当前传统年俗文化教育的缺失、年轻一代对春节的冷漠让我感到十分着急,传统年俗有断代的危险。
陈竟还记得,“春节申遗”争论中,当时有人说我提出“春节申遗”是炒作;有人说是与韩国人攀比;有人说我是文化自卑; 有人说我提出“春节申遗”是要把春节送入博物馆; 有人说昆曲申遗后也未能挽救它的处境;有人说春节不如洋节温馨和浪漫等等。当时也接受了许多媒体采访,发出“尽快启动春节申遗的工程”这个观点,决无炒作之心,也无与韩国人攀比之意,更不是文化自卑,而是出于一个文化教育工作者的责任感。“年味”越来越淡化,传统年俗文化处于日益丧失的危机中,这种现象再也不能发展下去。这就是当时提出“尽快启动春节申遗工程”的动机。
陈竟表示:如今看来,还是要重申,申遗不是最终目的,通过启动申遗工程,可以系统地对各地的年俗文化进行挖掘、整理,加大对春节文化的保护力度,促进各地年俗活动的开展以及年俗文化教育的进行,让更多的人了解我们的传统文化,过我们的传统节日,这才是最重要的。
其实中国人过年最能体现出来的是温暖的家情、亲情、友情,许多娱乐活动非常有趣和浪漫,例如元宵节观灯、玩灯、戏曲表演、社火表演、庙会等等娱乐活动,其热闹、欢乐的场面并不亚于圣诞节。到我国农村乡镇去过年,当你身临其境,你就会感受到中国人的“情”是多么的温暖和浪漫。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张楠
校对 陶善工
版权声明:本文来源于互联网,不代表本站立场与观点,滴大大点评网无任何盈利行为和商业用途,如有错误或侵犯利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