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热点新闻

聚焦“谁来种地”不只是粮食问题

在地里遇到一对八十岁的夫妻时,“空心村”这个概念,在博士生董怡琳眼前,忽然变得生动和具体。而“谁来种地”的问题,也从没有像那一刻一样,显得真实而迫切。

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聚焦解决‘谁来种地’问题,以小农户为基础、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重点、社会化服务为支撐,加快打造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高素质生产经营队伍。”

从2021年初开始,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教授叶敬忠,就带领一支43人的研究团队,在山东、湖南、陕西、浙江、河北等5个省共计10个村庄开展了“农民视角的乡村振兴”研究,先后共完成农民问卷529份,基层干部、新型经营主体、小农户的访谈154份,访谈资料156万字。也是从那时候起,叶敬忠逐渐发现,“谁来种地”,绝不只是谁来生产粮食的问题,更是数亿乡村居民的生活和生计问题,还是乡村治理所面临的难题。

一位老人推着车走过村庄的水泥路,调研的老师拍下了这一幕。受访者供图

谁来种地?农业生产后继乏人

在调研中,叶敬忠和团队发现,农业生产的后继乏人,正越来越明显。在城市化仍未结束的今天,农村空心化趋势也仍在增加,部分被调查的乡村,甚至有超过一半的人口流失,留下来的,也多为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

这样的乡村人口现状,导致了农业生产的两个主要困境。第一是农业劳动力不足,第二是农业劳动力老龄化加深。这其实是一个问题的两面。当补充到农业生产中的年轻人越来越少,劳动力必然会减少,也必然会老龄化。叶敬忠发现,三十年来,种地的其实是同“一茬人”,三十年前他们三四十岁,二十年前他们四五十岁,十年前他们五六十岁,如今他们更老了,等到他们再也不能劳动的时候,谁来种地呢?

在调研中,许多农民认为自己是“最后一茬种地人”,这种想法未必准确,但确实反映出农业劳动力匮乏的现状。

2021年夏天,调研团队的老师刘娟在地头和农民聊天。受访者供图

在传统的农耕社会中,一代代年轻人成长起来,吸收和学习老一辈的知识、技能,接续老一辈的工作,周而复始,薪火不绝。然而,快速城市化和现代化的历程中,年轻人离开了乡村,不再成为新的农业生产者。只有原来的种地农民,年复一年地在土地上耕作,有时候,技术的进步,可能会带来生产方式的变化,但种地的人,却仍然是三十年前的那一批。

原因其实很简单,种地不赚钱,自然不能吸引人。每个人都可以有宏观的视角,去判断农业生产对一个社会的重要性,但具体到个人,就一定要考虑生计和眼前的问题,选择并不难做。“粮食安全在国家层面要算政治账和长远账,但在农户层面也得算经济账和眼前账”。叶敬忠说。

种粮有利,有没有好的方法?

怎样才能吸引人进入农业生产?让人愿意留在乡村,甚至从城市流向乡村?

近年来,中央一号文件多次提出,要让种粮人有利可图,但真正做到并不容易。道理并不复杂,粮价提高,生产资料价格降低,粮农的利润自然会变大。但事实上,粮食每涨一点,化肥、种子、农药等生产资料都会疯涨,甚至粮价降低的时候,农资也仍在涨价。粮食产销区利益补偿是另外一种方式,但怎么才能真正落到粮食种植者手里,也同样是难题。

在调研中,董怡琳曾经和许多留守老人谈到过粮食的问题,有老人对她说,乡村还有这么多人,要是都能够种粮食养活自己,国家的粮食压力就会小很多。

但为什么种粮食越来越养不活自己了呢?在乡村,传统的供需系统已经发生改变,农民的生活、消费等早已经融入到市场中,从油盐酱醋,到医疗教育,都需要越来越多的钱,但粮食本身带来的收入却非常少,远不足以承担农民的正常生活所需。

近年来,年轻人回乡创业的新闻不时出现,这确实有可能给乡村带来新的劳动力,乃至更加先进的思想和做法。但调研中发现,相对于农村劳动力外流来说,这一群体数量仍然处于少数。一方面是本村人不愿意回乡,在调研中,有超过六成的农民表示不愿意再返乡;另一方面是乡村对城市人下乡、入乡的吸引力不够,在乡村创业面临经济和社会层面的双重挑战,如何克服资金、技术、用地难题,如何处理与村民的关系,都是下乡、入乡群体的担忧。即便有一些人在乡村经营产业,但由于乡村的公共服务配套不足,很难确保返乡、下乡、入乡群体长期留在乡村。

几亿农民,未来将如何生存?

中国的城市化,可能是世界上最快的,快速城市化中,我们用几十年走完了别人几百年的路,这也意味着,我们要在几十年中,解决别人用了几百年才解决的问题。

尽管快速的城市中,乡村人口大量流入城市,但城市并不能在短期内真正吸纳这么多人,许多人在年老之后,依旧要回到乡村。

尤其是,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即便城市化率达到70%,也仍然有数亿人生活在乡村。叶敬忠觉得,他们可以是农业生产的一个巨大的潜在群体,但事实上,他们并不愿意种地。

参加调研的博士生陈诺,曾经访问过一位回乡的老人,这位六十岁的老人在北京打工三十年,到六十岁后,很难再找到活儿干,于是回乡务农,这和陈诺理解的退休是完全不同的境遇,陈诺记得特别清楚,那位老人在访谈中接了一个电话,对电话另外一头的人说,回家后工作不好找,活儿很少。

当城市里再也找不到工作,回乡的务工人员,许多都愿意在附近找一份收入更低的工作,而不是回到农田中。

叶敬忠觉得,谁来种地,绝不是一个单纯的粮食问题。或许在未来,类似“无人农场”的高科技农业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粮食生产的问题,这当然是好事。但这几亿农民,又该如何生存呢?

“我们必须考虑,不光是粮食哪儿来的问题,还有数以亿计的乡村人口,他们如何生存的问题。”叶敬忠说。

然而,在鼓励种植的政策方面,迄今为止,还没有特别有效的方法,可以激励或吸引小农户,让他们有动力去种地。叶敬忠觉得,这可能是未来所必须要考虑的问题。

新京报记者 周怀宗

编辑 张树婧 校对 赵琳

网友看法

1、网友康平缘份:三农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问题!

2、网友新发地果蔬行情:转发了

版权声明:本文来源于互联网,不代表本站立场与观点,滴大大点评网无任何盈利行为和商业用途,如有错误或侵犯利益请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791118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