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热点新闻

媒体评年轻人宁愿找搭子也不走亲戚

【阅读提示】“断亲”现象背后,年轻人反感的究竟是什么?

光明网评论员:“断亲”话题春节期间再上热搜。澎湃等媒体援引、约请多领域学者解读,为何这一代“宁愿找搭子也不走亲戚”,讨论热度一直持续到节后。

“断亲”有很强的话题韧性。一方面这是一个长线话题,贯穿于城市化、社会转型、乡土重建,而且本身还构成了观察这个进程的最佳瞭望点,所以一直是草蛇灰线;另一方面它也是个爆点话题,每到春节这样的场景下,其冲突性和戏剧性就会爆发出来,在社交媒介上引发交叠的回响。

也因为如此,它天然是多学科观察的对象,社会学和伦理学的观察都非常有意义,包括文化认同、社会流动与社会分层、青年社交主体意识等等。这里想说一个媒介理论的观察,关键点就在于“宁找搭子”,“不走亲戚”的对比中,这是线上社群组织方式对现实社群模式及经验的冲刷。

现实社群立足于血缘、乡土、社区、职业,划定的是一个以家庭为中心的、由近及远的同心圆。此圆既是一个人在社群上的“差序格局”,也基本构成了一个人的经验世界。但技术媒介将社会整体再中介化之后,人的经验世界已平铺为一个扁平化、多链接型的结构,远近没有绝对差异、亲疏则要重新定义,互联之网置换了“由近及远”的基本面。与互联网伴生的几代人,日复一日使用的,下意识认同的,是这样的社群组织方式。

想想看线上社群怎么形成?静态的社群是各种按照功能、兴趣、知识结构、观念认同形成的小组、聚落,一般性的有财经、汽车、运动、旅游、美食、观影等等,细分的社群更是千千万万、不胜枚举,跨物理空间、跨年龄、跨阶层、跨种族都极其常见,其组织形态和规则完全可以自塑。不合则去、合则留的高自由度,是线上社群生活的自然状态。但这个“自然状态”,恰是传统社群最不“自然”的状态,不然社会何来对“断亲”之“断”的惶恐?

动态的社群则自由度更高。社交媒体的标签、话题都是动态社群的召集令,一个带着井字号的简短观点,就可以招呼出规模巨大的人群。因为具有在某一个点上的高度共识、高度认同,这样的动态社群看似松散却又非常有力,翻转冤案的情况有之、扒出真相的情况有之、改变公共政策的情况有之、创造了年代热梗的情况有之。动态社群啸聚而来,因为将瞬时爆发力集中在一个点上,所以极有可能将其穿透。无论行动的结果能否经得起多角度考察,社群给成员带来的成就感和认同感都不会低。而快速获得认同感,恐怕也恰是那种“问收入”“问对象”“问二胎”的情境中缺乏的。

在传统语境中,年轻人寻找的各类“搭子”约等于陌生人,将其作为“亲戚”的反题本身就是奇怪的,甚至是逆着亲伦关系的。但如果将其放置在技术媒介的语境中看,“搭子”则是最小型的线上社群,是线上社群延伸到线下的那一角,背后有一整套运行日久的社群规则支撑。媒介化某个意义上就是“现代”本身,想想看我们每天有多少媒介生活时间,又有多少纯粹线下时间,就能感知到这两种规则的强弱高下关系。

(转载请注明来源“光明网”,作者“光明网评论员”)

【上一篇】把日子过得更好!

来源: 光明网

版权声明:本文来源于互联网,不代表本站立场与观点,滴大大点评网无任何盈利行为和商业用途,如有错误或侵犯利益请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791118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