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重营销不是原罪
春节档的票房大战中,贾玲执导的《热辣滚烫》今天日票房登顶,目前票房已突破5亿元,豆瓣评分也从开分的7.8分微涨到7.9分,显示出强劲的市场表现和观众口碑。
电影讲述的是,乐莹(贾玲 饰)宅家多年,无所事事。大学毕业工作一段时间后,乐莹选择脱离社会,封闭社交圈层,成为“废宅”。在命运的几番“捉弄”下,她决定要换一种方式生活,练习起拳击,成功减重100斤,开启了不一样的滚烫人生……
即便贾玲在微博和几次采访中反复提到,不希望观众误以为《热辣滚烫》是一部关于减肥的电影,也不希望观众将重点放在自己减重100斤这件事上,可围绕“贾玲减重”的热搜没有停过,“贾玲减肥全记录”“贾玲腹肌”“现在的贾玲”“贾玲,不靠任何妆造的爆改”“贾玲 我的减重是非常健康的”“贾玲最轻时体重109.2斤”等热搜纷至沓来。
无论片方是否有意,“贾玲减重”确实成为《热辣滚烫》的最大营销点,很多观众一方面为贾玲的毅力深深折服,另一方面,一些观众也因电影的减肥话题反感:这到底是一部电影,还是“贾玲减肥纪录片”?
如何评价电影的减重营销?
首先,减重营销确实是体育题材电影的惯用手法,譬如此前张家辉主演的《激战》,阿米尔·汗主演的《摔跤吧!爸爸》。体育电影中的角色往往伴随着从弱到强、体型变化显著的成长过程,这就要求演员为了贴近角色经历,进行相应的体重调整。这种体重变化,是演员为角色付出的一种体现,自然成为电影的一个话题点。男演员营销体重变化没有争议,总不能对女演员要求更苛刻吧?
其次,减重营销的另一内涵,是让观众感受到演员以及电影中角色的决心与毅力,展示主人公坚持不懈、不畏艰难、挑战自我等价值观,激励观众在生活中面对挑战时能勇敢向前,这具有正向意义。
所以,减重营销本身不是原罪。但它确实有可能引发“过度营销”的争议,取决于两点。
其一,减重是否与剧情相贴合。如果电影中角色需要经历明显的身体变化来体现情节转折、实现主题表达,那么主人公的减肥就不是浮夸的营销,而是剧情的需要、角色的需要,有助于观众更好地沉浸在故事情境中。
这一点上,《热辣滚烫》没有问题。就像贾玲在采访中表态的,“我不想引起身材焦虑,但这个人物的成长和她要做的事确实是通过外形变化展现的,希望观众去电影院看到的是她变强了,不是变瘦了。”电影中的乐莹原来有200多斤,经过一年的拳击训练后,减重100斤,这是拳击训练的结果,也是主人公实现身心蜕变的一种可视化表现,符合情节逻辑与人物逻辑。
其二,减重营销有可能引发身材焦虑,如果铺天盖地宣扬或者无形中流露“减重才是爱自己”“减重才是美”,就会给社会传达一种过于单一的审美标准;同时,如果减肥方式不健康,也会间接推动不健康的瘦身文化。
在这一点上,《热辣滚烫》需要正视。不是说贾玲的瘦身不健康,而是电影无意中流露出的“瘦身才是爱自己”的理念。跟日本原版《百元之恋》相比,《热辣滚烫》将更多重心放在乐莹瘦身上,尤其是贾玲先增重后减肥,好像“肥胖”就能更好体现人物的“消极”,“瘦下来”才能体现人物的“积极”。这有可能让肥胖人士产生某种身材羞耻。
贾玲将《百元之恋》进行颇为成功的本土化改编,但也应该承认,在减重营销上是可以看出《热辣滚烫》的某些不自信:高度依赖于角色的身材变化来体现人物的蜕变,并且为了让人物的内心转折具有说服力,《热辣滚烫》给乐莹刻意铺垫太多的极端事件,比如亲妹妹觊觎她的房子、男友与闺蜜双重背叛、被亲戚算计等等。
电影上映期间,减重营销的争议想必会始终伴随,但不管怎么说,《热辣滚烫》瑕不掩瑜。不仅仅是贾玲的真挚与毅力,而是电影本身具有不错的完成度,有力向观众传达“找寻自己爱自己”的核心表达。优质的内容是电影成功的基石,任何有效的营销都应建立在这个基础之上。
红星新闻特约评论员 从易
编辑 黄静
红星评论投稿邮箱:hxpl2020@qq.com
(下载红星新闻,报料有奖!)
网友看法
1、网友发财张:你减肥,我不买单
版权声明:本文来源于互联网,不代表本站立场与观点,滴大大点评网无任何盈利行为和商业用途,如有错误或侵犯利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