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是民生之本、农业之资、农民之根、发展之基。日前,自然资源部发布《乡村振兴用地政策指南(2023年)》(以下简称《指南》),以切实提升自然资源领域服务保障乡村振兴用地的能力,提高基层用地管理水平,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发展。
图源:EG365/视觉中国
乡村振兴是全方位、多层次的。无论补短板还是促发展,都必须立足于土地。作为我国首个乡村振兴用地政策指南,《指南》紧扣土地使用制度创新的热点难点问题,将乡村振兴用地类型分为村民住宅、乡村产业用地、乡村公共基础设施用地、乡村公益事业用地和乡村生态保护与修复用地等,提出要通盘考虑土地利用、产业发展、人居环境整治、生态保护等,不得违反国土空间规划进行各类开发建设活动。它为当前各地合理安排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优化用地审批流程、开展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等行动提供了重要遵循,对后续在乡村振兴领域的土地制度创新和用地支持同样具有深远意义。
制定政策,重在管用。政策指南共包括11章45条,附录包括乡村振兴用地负面清单和引用的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和文件清单两部分,既呼应了近年来先后修改的《土地管理法》《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也与当前坚决遏制各类耕地“非农化”、防止耕地“非粮化”的大背景相辅相成。这不仅有利于优化国土空间格局、强化用途管制、积极盘活存量,保障粮食安全和提高农民收入,还将为乡村振兴持续有力地输入“原动力”。安全是发展的前提,要安全就要明确哪些事“不能做、做不得”。这份指南还列出了12项乡村振兴用地负面清单,让“不能做什么”一目了然,给拿地用地加上了足够刚性的约束,是一项基础性制度,也为进一步深化农村土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设定了“禁区”。
施行政策,贵在落实落细。乡村振兴战略是高质量发展的“压舱石”。我国是农业大国,也是人口大国,农村土地利用直接关系到乡村振兴和农业现代化进程。能不能处理好发展与土地的关系,关系着乡村振兴工作的未来。各级党委、政府要本着对人民负责、对历史负责的严肃态度,进一步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把政策精神吃透吃准,绷紧不踩“红线”、不越“底线”、不闯“雷区”这根弦,确保执行落实不留“暗门”、不开“天窗”、不漏“死角”,为乡村振兴打牢坚实地基。(尹贵龙)
版权声明:本文来源于互联网,不代表本站立场与观点,滴大大点评网无任何盈利行为和商业用途,如有错误或侵犯利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