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热点新闻

媒体:志愿服务需重新完善制度设计

评论员 范佳

近日,一篇有关中小学生志愿服务时长可花钱购买的报道,让志愿服务乱象再次引发社会关注。在“志愿时长很重要”的焦虑下,赢得“时长积分”的方式也“卷”了起来。有的活动名为志愿,实际上却是收费的研学活动,靠“玩”就可以获得数小时的志愿服务时长;有的只需要购买“助农包”“公益包”,足不出户也能获得服务时长。

这些志愿服务时长的“标价”并不便宜。参加一项研学活动或者购买“助农包”积累时长,需要花费几百元、近千元。志愿服务成了“明码标价”的“充值行为”,却有大批家长愿意为其买单。要整治这种乱象,志愿服务需要重新完善制度设计。

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张朝晖带来了一份《关于支持 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学生志愿服务工作的提案》。他发现当前中小学生志愿服务工作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其中就包括有关部门将志愿服务纳入学分管理并规定了高中3年完成40个学时的服务时长。制度设计的初衷固然是好的,但过高估计了适宜中小学生参与的志愿服务项目和岗位的实际供给。在调查中,有62.8%的学生和42.8%的教师反映找不到合适的志愿服务项目和岗位。

一方面,志愿服务时长有硬性要求;另一方面,找到合适志愿服务项目并不容易。在升学压力之下,学习时间更是争分夺秒,不少家长和学生愿意花钱“走捷径”,然而,这就让学生志愿服务变了味,与原本“德育”教育的美好初衷背道而驰。志愿服务变成了“投机教育”,也有悖于社会诚信与公平。

让志愿服务发挥原有的作用,不让“积累时长”成为沉重的负担,有关部门可开展大规模的专题调研,从实际出发,完善志愿服务的制度设计。在评价体系上,不能“一刀切”,简单以“时长”论英雄,应设立更灵活更贴合现实的多元化的志愿服务评价体系,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志愿活动的积极性。在保障体系上,学校、家庭、有关部门机构应该携起手来,为学生创造、发掘更多志愿服务的平台与渠道,并加强对学生志愿服务的引导与指导,提高他们参与志愿服务的获得感。

同时,对于志愿服务造假行为,学校应严格审核相关平台、机构的资质,明确志愿服务项目是否符合规定,严肃处理“花钱买志愿服务时长”行为,从源头杜绝学生家长的侥幸心理,营造风清气正的志愿服务环境。有关部门也应加强对涉及买卖志愿服务机构的监管审查,以强有力的处罚措施,堵住不法分子想钻的“空子”。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8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版权声明:本文来源于互联网,不代表本站立场与观点,滴大大点评网无任何盈利行为和商业用途,如有错误或侵犯利益请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79111873